文章导读:
1、创作背景 2、黄河综述
3、歌手简介 4、作曲阐述
5、音频链接 6、歌词分享
八年前,我曾与宋小兵老师写过一首《黄河涛声》,受到孩子们的喜爱。
而《黄河源头》则是我和雷立新老师合作的一首新作。
黄河,我们的·母亲河,她是我们词曲作者讴歌的永恒主题。
黄河滚滚,九曲连环,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;
黄河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9个省区,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注入渤海,全长5464公里,是中国第二长河,仅次于长江,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。
写《黄河源头》这个作品的原因是我曾经三次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玛多县经过。
青藏高原的大山大川气势磅礴,令人难以忘怀!
站在黄河源头,根本无法想像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,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。
黄河源头风光宜人,水草丰美,湖泊,小溪星罗棋布,甚为壮观。
我那首《星星海》就是第一次经过那里写下的-----星星海实际上并不是海,它是东西长20多公里,南北宽10多公里的一片辽阔的草滩和沼泽。
那里海拔高程4350米左右,滩内有大小各异的水泊密布,大的数千平方米,小的只有几平方米,水泊水深一般1米左右,四周生长茂密的杂草,夏秋百花盛开,藏语称它为“错岔”,意思是花海子,水泊在夕阳照耀下,灿若群星,“星星海”即由此而得名。
当年我路过那里时,曾经忘情地越过沟沟坎坎,扑向那像闪烁着无数颗星星一样的草原。
走近黄河源头,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美-----
可谓“雪原雷动下天龙,一路狂涛几纵横。裂壁吞沙惊大地,兴云致雨啸苍穹。”
黄河源头虽然在青藏高原,虽然在纯粹的藏区,但是我却不想让这个作品披上藏族的外衣,因为黄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,不想让它受到地域的限制。
说到黄河不能不说说壶口瀑布-----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。
壶口瀑布左岸位于山西吉县,右岸位于陕西宜川县。黄河由250~300米宽的水面,骤然束窄,从17米的高处,跌入30~50米宽的石槽里,像一把巨壶注水,故有“壶口”之名。
向着太阳走,我来到了黄河源头
黄河之水一路咆哮,锐不可当,一路向东,注入渤海。
黄河以他英雄的气魄,流淌在中华原野大地;黄河以他壮士的身姿,跨越了无数山川平原!
黄河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,一种奋发图强的精神!
黄河怒涛荡涤了千山万壑,黄河精神激励了千秋万代!
我写这个作品的目的不仅是歌颂黄河的伟大和磅礴,更希望孩子们通过这首作品对黄河有深入的了解,对祖国河山有更深厚的热爱。
演唱这首作品的是温州小歌手郑人溥。
那时他戴着一副小眼镜,白白净净的样子,唱起歌来也是文绉绉一副书生的模样,真是担心他不能够胜任这个大作品。
姚伟松老师见我满眼的狐疑,笑哈哈地说:放心吧李老师,会让你满意的!
当我听到这个作品的小样时,心里的大石头一下落在了地上----那么豪迈那么底气十足的就是那个小男生?!
真是人不可貌相啊---那歌声时而大气磅礴像黄河瀑布一泻千里,时而柔情绵绵似流入大海的涓涓小溪 。很遗憾没有能够跟着摄制组去拍摄《黄河源头》的MV,因而也没能真正走进黄河源头的腹地。
不过,看到摄制组发回来的照片,心里也有了很大的安慰。
音频链接----- http://5sing.kugou.com/yc/3120343.html
拿到《黄河源头》的歌词之后,脑子就乱了。
一是,歌词写得气势磅礴,用什么风格的旋律去表现成了难题。
李众老师和姚伟松老师都说不要把这个作品写成藏族风格的。
那什么风格的旋律才能够体现如此恢弘的词意呢?
二是,当我决定用西北风格的旋律来写的时候,又怕太成人化了。
可转念一想,这样的题材还是适合用类似成人的演唱风格来写,只是少年儿童的音区限制了旋律的发展,于是就想到了用转调手法。
引子部分,类似散板的旋律就像是站在高原上看着黄河所发出的呐喊。
转调之后,节奏用了快板,正好体现了黄河滚滚东流去的奔腾气势。
大调的色彩也正好贴切了蓬勃向上的力量和精神。
歌曲是三段体,引子部分是慢板,在G小调上呈示,B段的快板是在G小调上;
C段同样是快板,在G大调上展开。
间奏是通过C大调过渡的,旋律是副歌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。
1、引子部分一定要注意节奏,要和伴奏完全贴合,这样力量才会使到一处。
2、B段快板要唱得积极向上,轻松明快。
3、C段副歌要唱得气势恢宏,要切记,不是都用力唱就是大气磅礴,要唱的有强弱对比和激情才是王道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