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2月5日,从南涧冬樱花的童话世界里来到了现实版的临沧翁丁佤族山寨。
这是继今年年初第二次来到翁丁佤寨,拍摄小歌手钱伊甸的原创作品《阿佤加林赛》。
加林赛-----是佤族语,我们一起唱吧跳吧的意思。
加林赛也是佤族最耳熟能详的山歌旋律,男女老幼都会唱,都爱唱。
刚刚来到寨子前,就听到了这熟悉的歌声。
这一天正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。
正赶上中国文联组织的“到人民中去”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在这里采风慰问演出,几十人的队伍使以往寂静的寨子顿时热闹起来。
云铺横岗,林密如裳。黛屋竹绕,炊烟米香----这是翁丁的自然景象。
相比与年初,这里现代化了很多-----村口修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和游客中心。
每个游客五十元的门票印刷的很精美。
估计再往后这里也会变成熙熙攘攘的景区啦!
佤族是一个从山洞做出来的民族,司岗里是他们梦中的摇篮。
原来以为,这个季节来临沧是无花无春的季节。
谁知眼前到处鲜花烂漫,翠竹青青,风光秀美的山川景色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得让人心旷神怡。
保山宁昌的易云老师不辞山高路远,带着几个小姑娘前来当伴舞演员。
她们提前按照歌曲排练了专业的动作,一个个都精神抖擞地又唱又跳--她们的加盟使画面生动丰富了很多。
来自杭州的小歌手钱伊甸似乎与少数民族很有情缘。
《达娜伊谷》是台湾的高山族,拍摄时也是山高水长地一路颠簸。
而这一次也是历尽艰辛地来到这个边陲山区的·佤族山寨。
甸甸第一次来到原汁原味的佤寨感到很新鲜,她和佤族阿妈学习敲木鼓,不禁感叹这个民族艺术的独特和复杂。
在村头的广场上,乡亲们围成一个半圆,虽然没有舞台,没有音响设备,没有音乐伴奏,但是气氛却分外热烈。
小伙子把咚咚咚咚的木鼓敲起来,姑娘们把长长的黑发甩起来,
一群孩子们站在大人们的外面,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
演出结束后,孩子们准备解散,我赶快招呼他们到我们的拍摄镜头前演唱“加林加林赛”。
“加林赛”是他们从小就听着长大的摇篮曲,所以,不用我们调教他们就很投入地唱起来。
尤其几个男孩子唱的更加卖力----这些孩子为了参加志愿者的活动,都穿着妈妈染织的靛蓝色衣服。
他们大大的眼睛里盛满单纯和渴望,黑黝黝的小脸过早刻上了风雨的痕迹。
给他们用手机拍照,留下的影像放在微信朋友圈里引来一片啧啧的感叹之声。
今年初,来拍《在那阿佤山上》时,曾经在寨子里找了几个孩子参加拍摄。
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李玉龙和小田七。
在李玉龙家门口,看到他的妈妈在忙着,却不见李玉龙的身影。
原来,李玉龙在乡里上中学,周末才回家---这次遗憾地没有看到这个质朴的男孩子。
走在寨子里的小路上,看到一个很眼熟的小女孩,问她:你是小田七吗?
小女孩腼腆的点点头。
你还记得我吗?带你们拍片子的阿姨!
小田七高兴地拉着我的手,一直跟在我的身边。
中午,我们在豌豆粉的摊子前吃午饭,摊主竟然就是小田七的妈妈。
寨子里的妇女用野生的植物编制的坎肩和围巾很古朴,质地就和以前的麻袋一样。
做这个非常的麻烦,要把采来的植物浸泡剥皮,经过许多工序才能完成。
在寨子中央的空场上,一堆男人正忙着杀猪杀鸡-----进行祭祀活动。
下午,村民又在村口进行拉木鼓的表演,然后围着木鼓又唱又跳,一片欢乐的气氛。
钱伊甸是个胆子很大很能吃苦的孩子。
在司岗里,为了拍摄那块大石头上面的字,让她站在高高的石头上,她竟然也不害怕。
在班考佤寨,我们又来拍摄织佤锦的镜头,那位一个人带小孙子的老奶奶仍然坐在家门口织布,只是颜色太朴素单调了。
幸亏她的隔壁家屋檐下正好摊着一堆正在织的半成品,五颜六色的像彩虹一样,我们就在这堆彩线前面折腾了半天。
那个佤锦又涨价啦---一块一米多的布已经要价200元。
一天的佤乡之行,又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。
世界佤乡,天下茶仓,恒春之都,大美临沧-------临沧是中国版图上一幅自然天成、美轮美奂的画卷,一方令人如醉如痴的热土。
翁丁,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来,你能等着我们吗?
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
这是继今年年初第二次来到翁丁佤寨,拍摄小歌手钱伊甸的原创作品《阿佤加林赛》。
加林赛-----是佤族语,我们一起唱吧跳吧的意思。
加林赛也是佤族最耳熟能详的山歌旋律,男女老幼都会唱,都爱唱。
刚刚来到寨子前,就听到了这熟悉的歌声。
这一天正是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。
正赶上中国文联组织的“到人民中去”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在这里采风慰问演出,几十人的队伍使以往寂静的寨子顿时热闹起来。
云铺横岗,林密如裳。黛屋竹绕,炊烟米香----这是翁丁的自然景象。
相比与年初,这里现代化了很多-----村口修了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和游客中心。
每个游客五十元的门票印刷的很精美。
估计再往后这里也会变成熙熙攘攘的景区啦!
佤族是一个从山洞做出来的民族,司岗里是他们梦中的摇篮。
原来以为,这个季节来临沧是无花无春的季节。
谁知眼前到处鲜花烂漫,翠竹青青,风光秀美的山川景色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得让人心旷神怡。
保山宁昌的易云老师不辞山高路远,带着几个小姑娘前来当伴舞演员。
她们提前按照歌曲排练了专业的动作,一个个都精神抖擞地又唱又跳--她们的加盟使画面生动丰富了很多。
来自杭州的小歌手钱伊甸似乎与少数民族很有情缘。
《达娜伊谷》是台湾的高山族,拍摄时也是山高水长地一路颠簸。
而这一次也是历尽艰辛地来到这个边陲山区的·佤族山寨。
甸甸第一次来到原汁原味的佤寨感到很新鲜,她和佤族阿妈学习敲木鼓,不禁感叹这个民族艺术的独特和复杂。
在村头的广场上,乡亲们围成一个半圆,虽然没有舞台,没有音响设备,没有音乐伴奏,但是气氛却分外热烈。
小伙子把咚咚咚咚的木鼓敲起来,姑娘们把长长的黑发甩起来,
一群孩子们站在大人们的外面,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。
演出结束后,孩子们准备解散,我赶快招呼他们到我们的拍摄镜头前演唱“加林加林赛”。
“加林赛”是他们从小就听着长大的摇篮曲,所以,不用我们调教他们就很投入地唱起来。
尤其几个男孩子唱的更加卖力----这些孩子为了参加志愿者的活动,都穿着妈妈染织的靛蓝色衣服。
他们大大的眼睛里盛满单纯和渴望,黑黝黝的小脸过早刻上了风雨的痕迹。
给他们用手机拍照,留下的影像放在微信朋友圈里引来一片啧啧的感叹之声。
今年初,来拍《在那阿佤山上》时,曾经在寨子里找了几个孩子参加拍摄。
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李玉龙和小田七。
在李玉龙家门口,看到他的妈妈在忙着,却不见李玉龙的身影。
原来,李玉龙在乡里上中学,周末才回家---这次遗憾地没有看到这个质朴的男孩子。
走在寨子里的小路上,看到一个很眼熟的小女孩,问她:你是小田七吗?
小女孩腼腆的点点头。
你还记得我吗?带你们拍片子的阿姨!
小田七高兴地拉着我的手,一直跟在我的身边。
中午,我们在豌豆粉的摊子前吃午饭,摊主竟然就是小田七的妈妈。
寨子里的妇女用野生的植物编制的坎肩和围巾很古朴,质地就和以前的麻袋一样。
做这个非常的麻烦,要把采来的植物浸泡剥皮,经过许多工序才能完成。
在寨子中央的空场上,一堆男人正忙着杀猪杀鸡-----进行祭祀活动。
下午,村民又在村口进行拉木鼓的表演,然后围着木鼓又唱又跳,一片欢乐的气氛。
钱伊甸是个胆子很大很能吃苦的孩子。
在司岗里,为了拍摄那块大石头上面的字,让她站在高高的石头上,她竟然也不害怕。
在班考佤寨,我们又来拍摄织佤锦的镜头,那位一个人带小孙子的老奶奶仍然坐在家门口织布,只是颜色太朴素单调了。
幸亏她的隔壁家屋檐下正好摊着一堆正在织的半成品,五颜六色的像彩虹一样,我们就在这堆彩线前面折腾了半天。
那个佤锦又涨价啦---一块一米多的布已经要价200元。
一天的佤乡之行,又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。
世界佤乡,天下茶仓,恒春之都,大美临沧-------临沧是中国版图上一幅自然天成、美轮美奂的画卷,一方令人如醉如痴的热土。
翁丁,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来,你能等着我们吗?

